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研究所完全求生手冊」已完稿

      其實,我在一月底就已經完稿,並且在二月一日交給出版社。主編說預期要在九月出版,我將找時間跟她討論是否有可能提前到七月份。
      我看過好幾本中英文的相關書籍,沒有一本滿意。讀者真正需要懂的是如何找出前人的缺點(如果前人沒有缺點,就不需要你來研究了),如何創新與突破(沒有創新與突破,論文就變成沒有內容可寫,無病呻吟),以及如何自我批判以便自己找出所有可能的缺點和漏洞,隨時更正與補強(這樣就可以不讓口試委員抓到毛病,出去當研究人員時可以自己管好自己的工作,不太需要有人審查跟監督)。
      但是大家都避開這個有關「研究方法」三大問題,或者語焉不詳,用厚厚的篇幅談一些瑣碎的規定和低層次的技術性問題。還有人乾脆把這三大問題的答案歸類為「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或「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認為它們「只能意會,無法言傳」,所以只能跟著師傅日夜浸染,言教加上身教來承傳。
      這些知識的確很難寫出來,所以很多人念完碩博士以後根本沒有學到研究方法,只是修過一些更深、更加沒讀懂得課程;還有些人學會作研究和發表論文的技巧,卻很像鸚鵡學舌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為我硬要把這些很難言傳的內容有系統地寫出來,所以吃進了苦頭,除了一再反覆修改之外,還把已經完稿的第一版廢掉,全部重寫。寫完的時候心力交瘁,有如燈枯油盡般地身心俱疲。
      研究方法無法分為等級(etc, 進階級、碩士級、博士級),它就是必須同時兼具三大能力,否則就沒有學術價值:批判前人的著作而找到前人的不足,形成研究主題和研究動機;分析前人的缺點與成因,找到突破與創新的關鍵,發展成研究的架構與步驟;隨時自我批判,找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以便讓研究成果符合學術界所要求的嚴謹度。
      沒學會這三種能力,研究所就白念了(你在大學時代已經學過讀書方法,再多花兩年練習讀書沒什麼必要);學會了這三種能力,你就不需要再當學生了(學校能教的都教完了,懂多少和會不會發揮看你自己)。
      所以,這一本書已經盡可能地易懂,且寫成 DIY 的格式,但是讀起來仍舊不可能像「深夜食堂」那樣輕鬆。
      我覺得最理想的讀法是由指導教授或研究所學長帶著讀,當作新生訓練的教材。
      下一篇我會談一談這本書的最佳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