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成績的假象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國中、小一向成績出眾的人,高中不一定念得好;而國中、小成績平庸的人,高中也不一定念不好。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還是壓迫孩子犧牲童年的歡樂去拼沒有意義的成績排名。此外,仔細看看身週的人就會知道:許多創業成功的人中、小學時成績都不好,反而升學過程一路順利的人往往創業失敗。因此,升學過程的順利或失敗並無法決定一個人職場上的表現。
但是,許多父母怕孩子被比下去而使自己臉上無光,或者怕孩子會一路輸到底,因此一旦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就馬上要設法扳回劣勢,盡快證明自己的孩子不會輸人。因此,小孩子在濛濛懂懂的年紀就開始被劃分等級:資優班、升學班、放牛班。盡管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有些從小就可以看得到,大部分要到30歲以後才比較看得出來,但是許多人卻在20歲以前就被師長、父母放棄,甚至被自己放棄。
近幾年的教育改革一再強調要「教能力,而非教知識」,但是長期在聯考文化下長大的父母,幾乎都只知道「輸贏」,而很少有人知道什麼叫做「能力」。代代相傳下來,輸贏取代了能力,表面上敗陣的人就被當作是沒有能力的人,而且表面上勝利的人就被當作有能力的人。
在這種因循既久的文化下,很少人有能力看透眼前一幕又一幕的假象和矛盾。譬如,明明人的能力有很多種,而且就業和謀取人生幸福的許多種能力都跟在校成績無關,但許多人卻在還沒離開學校時就已經根據成績被判定為輸家,好似一輩子都不能敗部復活似的。偏偏,我們生活周遭的事實明明顯示︰敗部復活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案例就更常見了。
許多人都相信:中國海專畢業的人在能力上很難跟台大電機系畢業的人比,而且又相信錢賺愈多的人能力愈強。但是2010年郭台銘捐款新台幣150億元給台大,台大校長嗣涔對郭董客氣到幾乎是敬重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假如你相信聯考成績,那麼台大電機系畢業的李嗣涔豈不是又比郭台銘強好幾倍?假如你又相信人的能力跟收入成正比,那麼郭董的能力豈不是比李嗣涔強好幾百倍或幾萬倍?那麼,到底是誰比誰強?還是說他們各有不同的能力?
假如人的能力跟他有名的程度密切相關,那麼賣菜阿嬤陳樹菊被評選為2010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的英雄類第八名,她是不是又比郭台銘和李嗣涔強
人的能力到底可以被分為幾種?真的可以用簡單的評比方式就分辨出誰比誰強嗎?我們評比身邊的人時往往會說:「他很聰明,但就是不懂得靈活應變。」「這個老闆娘看起來不像是會讀書、考試的人,但是一臉精明樣,管理起公司一定比那樣台大畢業的經理更厲害。」「這個人看起來沒有聰明樣,也不像精明的人,但是應該很幹練,比那些只會讀死書的人強多了。」「黃董聰明又精明,他的公司業務一定蒸蒸日上。可惜就是對人刻薄,不懂得人家的感受,當他下屬或家人都注定沒好日子過。」
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有些表現在學業上,有些表現在職場上,有些表現在人際關係上,並非有一種能力就同時會具有其他種能力。即便是職場上的能力也很多元,有些表現在高科技的研發工作,有些表現在財務分析,有些表現在領導統御,有些表現在化解內部糾紛,有些表現在對外談判。這些能力彼此不相含攝,其中一種能力超強不保證其他能力也不弱。就是因為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所以一個公司需要許多種人才,彼此相輔相成。
想要從一個人在學期間成績上的表現去推測他在職場上的表現,當然是很容易誤判。
       此外,人生的幸福是靠持續的努力和多種不同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只靠單一的能力就能有功。人需要一點外在的肯定來建立自信,需要在職場上的成功來養活自己和家人,也需要跟家人互動的能力來建立溫暖的家,還需要有一些自得其樂的能力來欣賞大自然、文學與藝術,甚至還要有一些人生哲學來協助自己解除沒必要的壓力和煩惱。升學過程和職場的勝利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小部分,如果以為這些勝利必然會帶給人幸福,而這些過程偶然的不順就會摧毀人生的幸福,那是極端不智的。假如只為了升學過程和職場的勝利而犧牲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發展,那就更加地不智了。

       很不幸地,台灣的教育經常在製造受教者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