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合樸:一個值得大家認識的社群

       這些年的演講裡,我常碰到一些值得回答,卻沒能具體地回答的問題。中壯年人在問:「退休後可以做什麼?」年輕人在問:「如果厭倦朝九晚五只為了一口飯的職場生活,我還能有什麼樣的選擇?」很多人在問:「我能為台灣的土地、台灣的農業做什麼?」
       想要用個人的心力和自力救濟的手段去回答這些問題,難免悲觀。如果可以聚合一群人的力量,或許可以突破個人心力的侷促性,找到較能看到希望的答案。
        合樸就是一個這樣的社群,他們的具體實踐可以給我們關於上述問題的啟發,乃至於答案。這個社群裡有成功的企業家、建築師、工程師、金融專才、咖啡達人、豆腐達人和農業達人,他們不滿足於個人事業的成就和「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的下半生,而集結大家的專長,想要打造一個夢想中的「小社會」,甚至用這個小社會的示範來改變病入膏肓的大社會。

        因為他們面對大家關心的問題時,不僅提出理念和想法,而且通過具體的實踐回答這些理念的可行性,以及具體的發展步驟,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每一個臺灣人認識的社群。
       合樸社群是一群台中市不同職業、性別、年齡的人組成的,他們從農夫市集起家,逐漸發展出一起耕作的公田,手做豆腐工作坊,雨林咖啡,和一個融合了綠建築、生態教育、社群聚會所、社區支持型農業、友善環境產品展示中心等多元功能的建築空間「樹合苑」;而這個社群也同時兼具情感團體、成長團體、公益團體、和社會改革實踐團體的多元性格。(你可以到這個網站去看合樸社群在樹合苑裡的活動和理想──不只是夢想,而是具體可行的行動和理想)
       合樸的最初心願是通過農學市集和社區支持型農業去支持善待台灣土地的小農,合樸的發起人之一陳孟凱寫過一篇文章「互助經濟的小農生活與生態實踐——合樸經驗」介紹他們的活動和理念
       支持農業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去種,去了解農業的甘苦與訣竅,深入了解市面上的農產品與食品「便宜沒好貨」的真相,然後才會真心善待為我們辛苦付出的農民,和各種匠師。於是,合樸開始了「農志學苑」,教人學種菜。這個行動背後理念寫在「為友善農業培養勞動與多元人才:農志學苑」這篇文章裡。
       後來,他們了解到:要救台灣的農業和土地,必須要種大豆(固氮植物),以便以最自然而省錢的方式增加土地的肥力。但是,要在台灣種大豆,必須要克服生產與後端製作的許多環節的成本問題,才能用「吃豆類產品來復耕台灣大豆」。於是他們開「手作豆腐課」,希望台灣人不用再吃「基改的飼料級豆腐」(台灣進口的大豆絕大部分是國外不吃的飼料級大豆,基改配方,卻做成給人吃的豆腐和豆花)。從農業擴展到產業,背後有很深的思索和規劃,你可以從陳孟凱的兩篇文章「從豆腐課到社區豆腐坊:溫柔而堅定的大豆復興之路」和「年輕人,來做豆腐吧 !」管窺他們的相關活動和理念
       他們不只關心台灣,也關心熱帶雨林:雨林被破壞,全球一起受害。為了共襄盛舉來救雨林,他們開始學沖咖啡,推廣公平貿易咖啡(見「在咖啡部落協力孕育夢想」)。
        他們不只幫助社群外的人,也幫助社群內的人,以及想要用「更愛台灣」的方式創業的年輕人。「社群協力與個人自立」這一篇文章用幾個案例讓我們管窺這個兼具情感團體、協力創業團體,以及另類經濟實踐團體的多元風味。
       孟凱跟我說過一個心願:「讓人與人之間因為貨物與勞務的交換而累積出越來越深厚的情感,讓人與人的情感關係比人與人之間的貨幣關係更深厚。」
       孟凱是台大電機畢業,在美國拿到電機博士,創過兩個企業。這些背景令人好奇。但是他真正讓我心服的,是他有能力和充沛的心願去善用自己多樣的長才,把理念變成具有多樣人文與社會價值的社群和活動。

        我總覺得,念大學最重要的是認識值得認識、讓人感動的老師或學長。在我心裡,孟凱是遠比絕大多數清大教授更值得認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