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去英國留學會不會比較好?

前面三篇關於學術圈的文章換來幾封攔路申冤的信,或隱或顯地問我該不該換個地方唸博士,有人甚至明著問:「到英國去會不會比較好?」想了很久,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尤其是:我離開英國已經超過20年,很多事情都變了。
譬如說:那個讓我頗不引為然的留美教授已經取得我指導教授留下來的位置,成為控制組的頭頭。譬如說,我當年的一個好朋友留在劍橋文學院當老師,但是隱約聽起來他們系也開始會給老師算點數(開多少課,指導多少學生,不過沒聽過算論文篇數)。還有一個相當有名的英國大學,校長開會時直接提出經費困難,希望各系教授的研究方向可以有助於學校解決財務困難,引起部分教授反彈。
柴契爾夫人的「新自由主義」摧毀了許多工黨長期想要維護的英國社會主義精神,連學術圈似乎都受到很深的影響。1989年我在劍橋計算機中心寫博士論文時,一堆在寫論文的準博士和博士後的煙友聊起來,當時就傳聞:劍橋為了平衡收支,有許多系都明顯地要求老師增加招生名額,引來部分教授反彈。

制度會影響文化。1987-1989期間,我在劍橋的同學主要分四種:(1)極少數人有獎學金,但獎學金一概是學院或學校發的,跟指導教授的研究工作無關,錢也不是指導教授出的,審查委員也不是指導教授。所以不需要為了獎學金做任何事;(2)英國人都可以領失業補助金當生活費,學雜費則用單據回地方政府去檢核報銷,所以不需要指導教授「養他」;(3)有能力進入劍橋的外國學生絕大部分有本國獎學金,也不需要 教授「養他」 ;(4)自費的人太少,不足以支撐起「養學生」的文化,所以大概都是有錢人的小孩或用自己的儲蓄。所以,指導教授跟學生之間沒有任何金錢關係。這是一個有力點,像美國那樣學生期望從指導教授那裡拿錢,彼此的關係就會涉入「僱傭關係」,「師生關係」和「僱傭關係」混在一起,論文是為誰而做愈來愈說不清楚,師生關係的拿捏也愈來愈混淆;好的時候像過去的師徒制,不好的時候就變成血汗工廠。
打聽了一下英國近況,在極有限的資訊內還沒聽到英國目前有把「師生關係」和「僱傭關係」混在一起,是非或許會較清楚,弊端或許會較少。
但是,好像是托爾斯泰說過的,人類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有人想要付出遠比別人更少,但是收穫卻遠比別人更多。」翻譯成學術圈的話,就是:「有人學養比別人差(或不比別人好),但是論文卻想要遠比別人更多。」只要這個心態存在,而不受制度和文化的節制,就會有血汗工廠。不過,這裡頭牽涉到的主要是個人價值觀和社會評價,因此文化的節制應該遠比很難明確規範的制度節制更有效。
很可惜的是:柴契爾夫人把用錢衡量的「效率」引進英國高等教育,而現在英國又經濟困難,教授的研究經費申請很競爭,會不會因而使得「誰申請到的錢多,誰的聲音就比較大」?我不知道。資訊不足!但是我難免會擔心。
師生之間一旦介入名利或權位,關係就很複雜,學生就有機會變奴工。學術好像比較適合長在社會主義的土壤裡,沒有名利權位的誘惑,大家在大鍋飯裡比較有機會憑著學術良知做事情;有名利權位的誘惑,爛人就會不則手段地爭出頭;用資本主義的手段逼迫所有教授一起拼「業績」,只有不懂學術的人才會有這種白癡念頭!
以前我抽菸,而且每天慢跑。一個不會說中文的美國人看見後跟我說:「Smoking and jogging don't go together」。我這幾天一直在想, 也許「學術和資本主義 don't go together」!
所以,去英國會不會比較好?
第一:我真的沒把握。第二,一定要我給意見的話,我只能用賭的。我賭:
1)去美國被糟蹋的機率跟去英國被糟蹋的機率很可能是 7:3 左右;
2)通常已經成名的老教授比較沒有必要蹧蹋學生,年輕的教授為了升等與鞏固地位比較有糟蹋學生的誘因;
3)論文產量明顯地大於論文平均品質的教授(數量高於質量)比較有機會在搞血汗工廠;
4)學生人數遠高於該系每位教授平均指導學生數的, 比較有機會在搞血汗工廠;
5)以前我會跟學生說:「找 IEEE fellows 或著名國際期刊編輯,比較有機會學到東西」。現在 ASME fellowsIEEE fellows和著名國際期刊編輯看多了,在我極有限的抽樣裡,這種人搞血汗工廠(或欺世盜名)的機會大於沒有這種頭銜的。所以這一項指標不可靠。

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1)先選一個我自己想要研究的領域,
2)再用我在「學術文獻回顧與分析的程序與技巧」所提的方法把該領域的主要方法加以分派別;
3)分析各派別的特色與相對優缺點,然後找出一個我打算要採用的派別(approach);
4)在我擬採用的派別(approach)中標訂出關鍵的論文,關鍵的點子,關鍵的學者,以他們當作「種子成員」;
5)在這些人當中挑符合以下要件之一的:(5A)年紀夠大,或者學術地位夠高,不像是需要壓榨學生的人(尤其是晚近學生都有發表高品質論文而她不常掛名或只掛最後一名的);(5B)年紀輕,學術地位不夠高,但是收學生人數不多,而學生發表的論文都有頗高的品質,而且不同學生的論文創意各自不同,不但沒有「一稿多投」的嫌疑,而且每篇論文的主要貢獻都有清楚的獨立性,絕無雷同之處。
6)寫信給他們的學生(不得已時申請新的 Email 帳號,用假名),坦白說明怕進入血汗工廠,請他們陳述實驗室概況。或者直接到他們實驗室去問裡頭的學生。

我當年出國時就是做完步驟(1)至(4),我的指導教授在我的優先序上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教授是個熱血老年,他的研究簡介大致上這樣寫:「我年輕時選擇控制工程這個領域,把一生奉獻給它,為的是希望有助於將人類從所有無意義的勞務中解放出來;但是在我即將退休之際,卻發現人類遠比我年輕時更嚴重地陷入負擔繁重而毫無意義的生產體系裡。我相信這是因為控制工程師的研究與設計從一開始就違背人性,把他們當成伺候機器的僕人;因此,我將整合經濟學與社會學的學者,從更寬廣的角度研究控制工程這個學科該有的 underlying philosophy。」你喜不喜歡跟這種人一起做研究,甚至連續熬夜都甘心?雖然我後來沒有機會跟他,但我絕不相信這個人會壓榨我。
他的名字叫 H. H. Rosenbrock,一個老派的英國學者。我寫信給他時,他回信說已經退休。但光是從上面那一段簡介我就已經受惠無窮。

這才叫「學術」!他沒有拿過 IEEE fellow,不是皇家學院院士,但是在我心中的地位遠遠高於主張;「學術追求卓越」的諾貝爾獎得主。商場追求卓越、工業追求卓越、學術有更高層次、更重要的東西值得追求!